媒体报道

技术引发变革,ZMI 10号移动电源来了

来源:本站  时间:2020-3-2

10号在足球场上代表了核心人物,如马拉多纳,梅西,齐达内等等,他们都拥有强大的冲击力和得分能力,是整支球队的发动机。紫米10号移动电源采用最新的USB Type-C接口,基于标准USB PD2.0协议紫米自主开发实现了自身的双向协议流程,凭借双动力引擎设计,拥有最大双向45W充放电能力,延续着10号的优良血统。

一.一流的双电源方案

紫米10号移动电源采用美国intersil最新的 BUCK-BOOST和Ti的大电流Buck双电源方案,犹如两个动力引擎,马力十足。 如下图所示。

美国Intersil:

全球电源管理和精确模拟技术方面的市场领导者,满足了计算、消费、工业和高可靠性市场的严苛应用需求。

苹果的New macbook充电芯片也采用了intersil同架构的电源芯片。

美国德州仪器TI:

TI 是一家成立80多年的美国公司,目前也是在电源及模拟器件上世界第一强公司,同样也是苹果等大厂的核心供应商。小米移动电源从第一代就一直采用Ti的电源芯片(如下图)。

二.独特的双电源架构

传统的移动电源采用充电Buck和放电Boost单向架构,内置MOSFET,电池并联,这样的架构简单且性价比高,但一般不超过24W,功率再大电路损耗也随之加大,导致电感/芯片等发热严重,效率变差。

紫米10号移动电源采用了和苹果new macbook一样的Buck-Boost双向架构,外置四颗低阻抗MOSFET,实现5-20V宽电压双向输入/输出,最大功率45W。这种架构复杂且成本高,优点是效率高,功率大,同时可适用1-4串电池。

USB Type-C口充放电的同时,紫米10号移动电源的USB-A口 依然可以保持5V输出,这是因为除了Buck-Boost电源外又内置了一颗Ti的大电流Buck电源芯片,可单独输出5V给USB-A口,这样可实现三个口同时输出给三台设备充电。

BUCK-BOOST架构:


三. 双90分+的高效设计

紫米10号移动电源最快约3.8小时可自充满(配合45W PD充电器),相比传统的5V/2A 输入20000mAh移动电源约9小时充满的时间缩短了一半以上。如此极速的充电速度离不开双90分+的高效设计。

1. 电路设计高效:

采用Intersil Buck-Boost芯片配合四颗阻抗低至7毫欧内的MOSFET,在满载功率下效率最高近92%。Ti的Buck电源芯片配合阻抗低至7毫欧MOSFET,效率最高约93%。


2. 电池架构高效

传统的单节电池并联架构,若要升压到20V 45W输出,电路中电流最大要15A以上,如此大的电流普通升压芯片和电池均会发热严重,效率低下。严重的发热甚至会引起电池的安全问题。

紫米10号移动电源采用两串三并架构(6颗LG 3350mAh锂电池),使得电路中最大工作电流降低至约7-8A,仅为传统单节电池架构的一半,大大降低了板级线路/器件损耗以及电池端电流,降低了所有零部件发热,提升了转换效率。

四. 比传统AC适配器的优点

1. 广泛的兼容性

紫米10号移动电源内置美国Fairchild PD芯片,结合紫米自主开发的PD双向协议,可以兼容具有Type-C接口PD协议的不同型号笔记本电脑。同时内置不同模式手机协议,兼容QC3.0/QC2.0/苹果/BC1.2等协议手机/平板充电,比笔记本电脑标配充电器有更广泛的兼容性。


备注:表格中电压/电流是设备发给充电器的请求电压/电流值,实测值会受电脑工作状态而不同。

2. 无电网交流纹波和低频共模电压干扰

国内工频是50Hz,经过AC-DC内部全波整流后会形成100Hz的工频纹波叠加在适配器的输出端,当给负载充电时此工频纹波也会引入到设备内部,形成一定的干扰和热损耗。 如下是工频纹波波形

另外现在的手机都是电容触摸屏,部分用户在充电时可能会遇到触摸屏失灵或者跳屏的现象,特别是使用了非标配的适配器。这是因为适配器输出会有一个低频的共模电压产生,不同的适配器输出共模电压大小不一样,严重的就会导致触摸屏失灵或者跳屏现象。如下是共模干扰波形。

紫米10号移动电源直接从电池供电,没有工频纹波和低频共模电压,给笔记本/手机等用电设备提供更加纯净的输入工作电压。

综上所述,紫米工程师基于最新的USB Type-C接口,经过一年时间研究USB PD协议,选择了一流的供应商,高效的电源方案,多串并电池架构,最终完成了紫米10号移动电源高效的双动力引擎设计,在移动电源领域内踢出了一记漂亮的‘世界波’,开启了支持USB PD协议笔记本电脑移动充电的大门。一款面向未来而研发的移动电源,不但充满了探索,也向整个移动电源市场发出了强烈的信息,移动电源的变革即将来临,如何整合产品功能让移动电源更有随身携带的价值,将是未来移动电源市场二次增长的重要突破点。